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老年大学 > 校园动态 > 校园生活
校园生活时间:2018-07-30  来源:离退办  【 |  | 】  【打印

勾起封存的记忆 感悟当下生活--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学员 方素梅

        离岗近十年了,没有认真读过书。近日,退休支部给每位党员发了一本书——《梁家河》。随手翻了翻,却被吸引,认真地读完。《梁家河》,它以纪实的手法,把习主席回第二故乡之行的细节做了描写。习主席亲切地叫出当年小伙伴的小名,给夫人解释“受苦一满帮间”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 《梁家河》也勾起了我的回忆……书中有一幅“场景田间劳作”照片,寒冬腊月平整土地的场面又浮现在眼前:一人一辆架子车装满冻土,你追我赶的赛跑,都不愿落后。我下乡插队当知识青年四年八个月,刚到农村时在老乡家居住,老乡热情淳朴,善良关心着我们,留下深刻印象,后来住进知青大院,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城里娃远离父母开始了人生第一步。记得我们是10月底到的农村,正是栽红薯秧的时候,栽一棵秧苗需要浇一瓢水,青壮年负责担水,年老的负责栽苗。担水要到很远的机井上担,这对于我们知青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考验。嫩弱的肩膀挑着扁担,担着空桶都晃晃悠悠,还要走到机井上灌满水,就连灌水都有技巧的,弄不好就把人拽倒,桶灌满后往回担,压的肩膀疼的呲牙咧嘴,走路像扭秧歌又像喝醉酒,东倒西歪走一路撒一路,到了地方只剩下半桶水,老乡也心疼的说难为城里娃了。收割麦子的时候,大清早就来到地头,望着长长的一拢地,一眼望不到边,我只占了一把镰宽的几行麦子,累的是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腰酸背痛,汗流夹背,握镰的手打满了水泡疼的钻心,跪在麦茬上继续割,直至太阳西下总算割完了所占有的麦子,挣到了一天的工分。割麦子是按拢按行记工,割的多记的多,与我们同龄的妇女一天比我们要多割几个来回。忙罢就是夏收夏种完了后的农闲,我回到城里家中,休息了半个多月再回到村里,老乡说生生娃回来了,因为在农村风吹日晒整日劳作变的黝黑黝黑,回到城里呆在家里又恢复细皮嫩肉,所以老乡叫我们生生娃,形容皮肤细白。
        记忆最深的是到农村后第一次回家,元旦的前一天,背了一行李袋房东大嫂送的新红薯,倒了两次火车,那天大雾笼罩,火车晚点,还逃了票。在小站下了车,独自一人扛着红薯,跟着人流钻流罐车,出大门时被门卫拦住问,从哪过来的?钻火车!真胆大,火车开了怎么办?然而没有泪水,没有害怕,因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,公交车前面有人指挥着司机还将车开偏了。我扛着红薯又走了十几站路回到家,已是晚上九点多,进门时妈妈坐在床上纳鞋底,见我进屋赶紧放下手中的活,把家里的剩饭热好端上桌,我狼吞虎咽地全部吃光光。两个多月的农村锻炼使原本瘦弱的我反而变得结实了起来,邻居大爷居然没认出我。
        《梁家河》里写到:在内心深处,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。他在书中回忆道,“插队本身,这是一个标志,界定着一个阶段。在插队之前,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,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,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,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。那么在之后,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,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,获得成功,如果说我们谐熟民情或者贴近实际,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,获于此。”
        我的知青生活是那个时代的产物,也是千千万万知青中的一分子。那个年代,农民靠工分养活自己,工分就是钱和粮。我算幸运,生产队条件还比较好,一年挣的工分分了口粮,还结余了四十多元现金拿回家。几年的锻炼,我的劳动能力已与农村同龄妇女零距离,干一样的活,挣一样的工分。一个肩不能挑,手不能提的柔弱城市姑娘,脱胎换骨,锻炼成名副其实的“铁姑娘”。思想精神得到了升华和净化,从幼稚走向成熟,更加的脚踏实地,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基础,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端正态度,这段经历对“我”整个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!
        习主席当年下乡在梁家河,《梁家河》书中写到,在他看来,艰难困苦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。他说,“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,后来遇到困难,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,现在干嘛不干?你再难都没有难道那个程度。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。一个人要有一股气,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,什么事都不信邪,就能处变不惊,知难而进。”是的,知青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段经历也是一笔财富,让我变的坚强,变的勇敢,面对任何困难不低头,不妥协。
劳动创造了世界,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流血牺牲、浴血奋战换来的,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得来的。
        退休后回归家庭,学会孤独,活在当下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我们50后、60后渐渐地步入老年生活,在享受家庭幸福天伦之乐的同时,对精神层面也有了新的需求。正如习主席说的,“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,有更丰富的知识,通过学习,人增长了见识,汲取了知识,就会变得更坚强,更强大”。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,回首往事,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。
        步入老年,良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风貌齐头并进是最佳状态,选择适合自己,合适自己的业余爱好来丰富晚年生活是最好的选择。现在老年大学已成为晚年生活理想的乐园,琴棋书画、摄影朗诵、唱歌跳舞、走模特等课堂都很受欢迎,大家纷纷走出家门,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学习,丰富业余生活,圆儿时的梦想。在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学习钢琴的我们,来自各行各业,有50后、60后、70后,钢琴老师是80后,因为热爱钢琴,坐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弹钢琴。在这里,同学之间没有年龄差别,没有陌生,已为一体其乐融融。老师耐心教学,同学们认真学习,相互交流,相互切磋,相互鼓励,下课在家坚持反复练习,找到存在感,有了获得感。对于我个人认识来说,钢琴是高雅殿堂里的奢饰品,是艺术家的专用设备,钢琴弹奏车尔尼钢琴练习曲、贝多芬曲〈苏格兰舞〉、莫扎特曲〈风笛舞曲〉、巴赫曲〈加沃特舞曲〉、江苏民歌〈茉莉花〉等曲目,以往只有坐在音乐厅或从广播电视里收听欣赏。但我现在可以坐在家里弹奏这些曲子,可以享受着高雅,享受着练琴过程,从满眼的“豆芽菜”到满篇的五线谱,从12345开始到音阶琶音练习、乐曲练习,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,更是圆了自己的梦。虽然弹的不好有差距,但我一直在努力,相信有一天能优雅自如地弹奏〈茉莉花〉、〈月亮代表我的心〉等作品,享受弹钢琴所带来的乐趣,热爱生活享受人生,且行且珍惜……


附件
相关文档
关闭